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广东早茶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
【中国不同地区的饮茶文化及习俗】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广东人的饮茶习俗
喝茶是广东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最具地方特色的便是喝早茶。清晨起床后,开始一天的工作或生意之前,到茶馆喝早茶。一杯名茶加两份小吃,不仅解决了早餐,更是绝妙的享受。茶点就是茶点,茶有红茶、乌龙茶等多种,小吃的种类就更多了。当然,茶馆不只开门喝早茶,大多清晨五点钟就开门迎客,到半夜才打烊。从早到晚,茶客络绎不绝,“三茶两餐直上”。
在商界,不去茶馆,就无法融入广东商业社会。闲适惬意的茶馆,成为商贸洽谈的场所,不再只是人们闲聊消磨时光的静谧之地。旧时广州“妙旗香”茶馆里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:忙于名利,忙于利,百忙之中抽空品茶一杯;辛勤劳作,辛勤乐在其中,端上一壶酒来。这正是广东人在茶馆喝茶的心理写照。
广东人的饮茶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,因为他们有独特的饮茶“礼仪”。当侍者倒茶时,客人一般用食指和中指轻敲桌面,以表示谢意。据说,这一习俗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。有一次,皇帝身着仆人服装,给装扮成主人的侍从倒茶。侍从感激不尽,心生惶恐,本应跪下叩头,但又怕暴露自己的皇家身份。于是,他灵机一动,微微弯曲两指,轻敲桌面,以代替叩头,便流传至今。
在茶馆里,当顾客需要加水时,只要打开水壶盖,服务员就会过来。这一礼仪的由来,据说是过去有一位富商到茶馆喝茶,让服务员给他加水。服务员刚打开水壶盖,就大叫一声“哈哈”,声称服务员放出来的水壶里有一只价值千金的画眉鸟,他要求茶馆赔偿。
老板只好定下规矩,茶客若想加水,必须自己打开壶盖,以防作弊。如今,这个习惯已经成为茶客加水的信号,不用叫服务员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潮州饮茶习俗
“三品茶,四品酒,二品游”,这句俗语生动地反映了潮州人的生活情趣和饮茶文化。众所周知,潮州地区是“功夫茶”的发源地,随着经济的发展,饮茶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城中各式茶楼、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;乌龙茶、单枞茶、普洱茶一应俱全。涌现出不少饮茶“爱好者”,“宁可三日无肉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
广东人喝茶讲究“淡首泡”,潮州人喝茶则讲究“二泡”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大家舍不得浪费浓香四溢的“首泡”,必饮必饮。二泡成为吉祥如意、心意美好的象征。比如对新来的客人说:“您来的正是时候,是二泡了”,客人一定会感到高兴。对稀客或故友,不管茶壶里的茶已经泡了多少泡,为了表示尊重和热情,都会立即更换茶叶,并奉献上好的珍藏品。这种慷慨之举颇有“陆羽遗风”。推荐:哪个国家是最早喝茶的国家?
对外开放后,大家都忙于“谋生”,泡制工夫茶的时间少了。“程序”逐渐简化,茶具也逐渐机械化。从小陶壶到煤油炉(煤油炉)再到电线炉,现在几乎都是一体式电水壶。虽然工夫茶不那么常见了,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,工夫茶也越来越受欢迎。“春城漫山遍野花香”,甚至一些大学生、甚至高中生的宿舍里都有工夫茶具。有的朋友坐火车,也不忘带上一套简易的工夫茶具。
潮州人喝功夫茶时,对“点心”非常讲究。过去,花生糖、绿豆糕、瓜子丁等都是“奢侈品”。到了物质丰足、衣食无忧的时代,这些点心逐渐“退出市场”,取而代之的是虾米、银鱼、鱼丝、青橄榄、柿饼等点心。在城市的公共场所,如公园、游乐场、广场等,不仅有功夫茶具出租,还有“点心”出售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-潮汕饮茶文化
潮汕人一天都离不开茶,招待客人,第一件事就是泡茶。婚丧喜庆、喜事喜办,都要用茶。比如过去结婚当天,有新娘跪下给长辈敬茶的仪式。亲戚从外地回来,媳妇和家里晚辈,如果初次见面,也要行“跪茶”的仪式。至于丧事,如果娘家长辈来了,小媳妇也要捧着甜茶跪下行礼,再商议事情。祭神时,也要“三杯清茶”等等。
在潮汕地区,从城市到农村,从富裕家庭到普通家庭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。无论是居家饮酒、拜客、祭祖还是婚丧喜庆,随处可见茶的踪迹。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习俗,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,这隐含地契合了功夫茶道“和、敬、雅、乐”的文化精髓。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潮汕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潮汕人奉茶招待客人,对茶叶很有讲究:
主人泡茶时,头冲茶必须一冲后倒掉,不能饮用。因为含有杂质,不宜饮用,当地有“头冲,脚贵,二冲茶”的说法,如果让客人喝头冲茶,就是欺负人了。
饮茶时,有新客人到来,主人应立即迎请,并换茶,否则,视为“失礼”和“不敬”。换完茶叶后,新客人应喝第二杯茶,如果新客人拒绝喝第二杯茶,则视为“失礼”。
当地人热情好客,总是给客人端上浓茶。但如果喝茶时间太长,或者谈话不顺,主人故意不换茶叶,客人要知道这是主人的“密令”,只能离开。建议:一天中喝茶的最佳时间
“无茶色”主人泡茶时,茶味由浓变淡,冲泡几泡后需更换茶叶,若不更换茶叶,则人家会认为“无茶色”。
“酒满则敬,茶满则辱”,因为酒是冷的,客人喝的时候不会被烫伤,而茶是热的,杯子满了就会很烫,客人的手就会被烫伤,有时甚至会因为烫伤而掉到地上摔碎,让客人很尴尬。
“先客后主,后灶王”。奉茶时,除长幼有别、程序繁琐外,必须先客后家属。等到全场人都喝完茶,灶王,俗称“总管”(即泡茶、冲茶的人)才能喝茶,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,叫“蛮主欺客”、“不尊重人”。
“客霸主人,杯出声,磨盘”。客人喝茶时,不能随意用杯脚在茶盘边缘磨擦,喝完茶后,必须轻轻放下茶杯,不得发出任何声响,否则将被视为“客霸主人”或“故意挑衅”。
“饮茶皱眉,表示不喜欢。”客人喝茶时,不宜皱眉。这是对主人的警告。如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,就会认为客人不喜欢他泡的茶,不合他的口味。
“先敬长辈,后敬晚辈,先年长,后敬晚辈。”对别人说“请喝茶”,对方会说“别客气”、“别客气”、“谢谢”。如果人多,不方便把茶杯收回去,可以把茶杯放在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。第一次倒茶时,要先敬长辈,后敬晚辈。第二次倒茶时,可以依次倒茶。对方接茶时,要回敬。长辈喝茶时,要用中指轻敲桌子两下,以表谢意;晚辈或同辈喝茶时,要用食指和中指轻敲桌子两下,以表谢意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珠海饮茶步骤
珠海人品茶讲究审茶、观茶、品茶三个步骤:
茶检,就是在泡茶前,对茶叶进行检查。行家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茶,如绿茶、红茶、花茶、乌龙茶、黄茶、白茶、黑茶等。高明者还能分辨出“明前”、“雨前”、“龙井”、“雀舌”等。不同茶使用的水温不同,泡法、注法、浸法、煮法都不同。
观茶就是看茶叶的形状和颜色。茶叶一经冲泡,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几乎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,特别是一些名茶,嫩芽嫩叶挺拔地立在茶中。有的芽头肥大,芽叶在茶中上下飘浮,犹如一片旗帜、长矛的森林。茶汤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逐渐变色,由浅入深。因茶种不同,会形成绿、黄、红……此时,观察茶叶的形状和颜色,令人赏心悦目。
品茶要尝茶汤,闻茶香。闻茶香,先要干闻,即闻未煮熟的干茶叶。茶香有甜香、焦香、清香之分。茶叶一经冲泡,其香气便从水中散开,这时便可闻到香气。品茶的茶具有茶壶、茶壶、茶盘、茶托、茶匙、茶匙、茶夹、茶漏、滤器、持壶笔、品茶杯、闻香杯等二十多种。其中闻香杯是专门用来闻香的。闻到香气后,用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茶杯沿,中指托住杯底,细细地啜饮三口,此为“品茶”。
中国饮茶文化:香港早茶
喝茶已成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香港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,凡事追求速度的香港人,对喝茶并不挑剔。喝早茶的传统是香港人爱喝茶的体现,也是香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。
香港人喝早茶时,视亲朋好友的多少,可选择大酒楼或最具当地特色的港式茶餐厅,一壶好茶必不可少,也有烧卖、包子、馄饨、面条、蛋挞等中式早餐,甚至汉堡、香肠、咖啡、奶茶等西式美食,中西结合的应有尽有。
作为香港茶餐厅的招牌菜,享誉全球的“丝袜奶茶”更是众多茶餐厅的主角,与蛋挞、菠萝包齐名,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代表。丝袜奶茶是殖民时期香港逐渐吸收英国饮食文化,英国下午茶逐渐本土化的产物。
丝袜奶茶以多种茶叶冲泡,用丝质棉网过滤,再加入淡奶,香醇顺滑。此外还有“鸳鸯”、“红豆冰”、“菠萝冰”等热销小吃。当然,大部分茶餐厅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饮食特色,老街坊离不开“粥、面、饭”,馄饨面、牛腩面、炒牛肉面等传统粤菜依然很受欢迎。
中国的饮茶文化:台湾茶道
台湾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一种生活礼仪,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,通过泡茶、品茶、饮茶来增进友谊、提高道德、学习礼仪,符合东方“清净静谧”的哲学。不同于大陆茶道注重茶艺、展示泡茶技巧,流派众多、饮茶步骤、程序严谨,台湾所形成的“茶文化”与生活、环境紧密结合。
台湾茶道的起源,可追溯至中国广东潮州小壶冲泡的“功夫茶”,但传入台湾后,自1970年代末起,经过无数当地茶友、茶会、茶馆的研究与延用,并逐渐融合中国文人美学、佛教禅修、日本茶道思维、以及台湾现代生活氛围,直至今日,被转化演绎为一套与其本源截然不同、包容性极强的饮茶与生活知识。
台湾饮茶文化注重茶本身、与茶有关的事物,以及饮茶氛围的营造。欣赏茶的色、香、形,是台湾茶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;艺术化的冲泡过程与高超的技艺,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。
此外,茶具的欣赏与应用、饮茶的思考与修身待人、品茶环境的设计等均包含在台湾茶艺之中,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,将品茶与人文修养融为一体,形成亲切自然的品茶形式,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。
台湾的茶道文化独具特色,不同于大陆茶道的热闹,也不像日本茶道那么严肃。台湾的茶道非常静谧,茶师精心泡制一杯杯香浓的茶水让客人品尝。在静谧的氛围中分享茶道文化,让人仿佛进入另一个纯净无污染的国度。对很多台湾人来说,他们享受喝茶的惬意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温州苍南“三杯茶”传说
温州苍南县的民俗,男女成亲,新娘入洞房时,男方家要先奉上一杯加了绿姜和红糖的茶,新娘喝三口后必须放下。这“三口茶”民俗的由来:相传很久以前,东海上有一位木匠名叫张顺,他曾放生了一条红鲤鱼。为了感谢张顺的救命之恩,红鲤鱼化作少女嫁给了张顺。婚后,夫妻俩恩爱有加,生活幸福美满。
但阴险狡诈的陈瓦见鲤鱼姑娘如此美丽,便想占为己有。姑娘说口渴,陈瓦便递给她茶。姑娘喝了三口便停了下来。然后,她趁机将三口茶叶吐在地上,化作滔滔巨浪,将陈瓦淹死。鲤鱼姑娘与张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从此,新娘进洞房前喝三口茶就成了当地的习俗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四川成都传统饮茶文化
四川是我国最早种茶、饮茶的地区之一。唐代,四川有“崖州蒙顶、蜀州维江、琼州火井、嘉州中峰、彭州岩口、汉州杨村、绵州杉木、利州罗村”八大名茶。其中,以蒙顶、维江川茶最为著名。从唐代到清代,一千多年来,蒙顶茶每年都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。
成都茶馆
四川曾经是茶馆最多的地区。茶馆鳞次栉比,依山傍水,宾客可坐下来品茶,遇上熟人、同事,便闲聊、谈家事,四川人称之为“打龙门阵”。或倚竹榻,望蓝天,赏山水美景,别有一番情趣。相传旧时中国最大的茶馆在四川,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,成都最大的茶馆就是当时的“花花茶馆”。
成都茶馆之所以如此受欢迎,是因为有茶、有座、有情趣。所谓“有茶”,就是让饮茶的人心满意足。俗话说“好茶不如好水,好水不如好器”,所以老成都茶馆的经营者在用水、泡茶、用茶器等方面都非常清楚,而且很有巧思。
成都饮茶:泡茶
关于泡茶的水,《茶经》中说:泉水最好,河水次之,井水最差。成都早年没有泉水,甚至没有自来水。茶馆大多挂着一块粉色招牌,上面写着“河水香茶”,以招揽顾客。茶馆大多雇人用胶轮车装大木桶去打河水。为此,茶馆自然要准备几个沙缸,用于过滤。
成都的茶
成都人喜欢茉莉花茶,但茶馆老板也不缺商业头脑,为了满足南来北往的路人,他们还准备其他名茶,写上粉牌,热闹非凡。有的更贴心:夏天准备菊花,有清热、清肝、明目的功效;冬天准备沱茶,据说性温,专供老弱病残者饮用。推荐:泡茶方法及步骤
成都饮茶茶具
至于茶具,则是大名鼎鼎的“盖碗”。这套由盖、碗、舟组成的三件套茶具,堪称把饮茶艺术推向了完美的境界。最妙的莫过于茶舟的造型和茶盖的巧思,有了它,茶碗就不会盖得太紧,茶叶可以慢慢渗出,茶汗的溶解速度和茶水的温度都可以随意控制,喝茶时又不至于茶叶入嘴,总之很舒服。所以有人说,看你是不是成都茶客,只要看你操控茶盖的样子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成都茶馆
“饮茶”还要求“坐”,即让饮茶者坐得舒服。老成都的茶馆在这方面很讲究,椅子都是用四川盛产的竹子做成的,椅腿的高度、坐垫的软硬、椅背和扶手的角度和宽度都经过精心设计,茶桌一般到膝盖高,正好可以伸手拿茶,拿茶非常方便。
成都喝茶的乐趣
如果说“喝茶”、“坐下”是在家里就能轻松实现的事情,那么“玩乐”就只有去茶馆才能实现。因为一旦离开人山人海的茶馆,就谈不上“玩乐”了。老成都的老百姓住的地方狭小,客人来了,主人总会挥挥手说:“来,进门喝茶!”客人习以为常,兴高采烈地去了。茶馆成了老百姓的接待室。
茶馆也是早期群众的“俱乐部”,最常见的表演是“打鼓”(坐唱川剧)。旧时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贫乏,“打鼓”也能解馋。唱歌的人既有业余的,也有专业的,虽然不化妆,不做动作,只弹一种乐器,有川锣、川胡、板鼓、钹、马锣等,每人各唱一个角色,自弹自唱,但毕竟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,所以也颇受欢迎。有“打鼓”的茶馆,生意特别好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各地饮茶习俗
各地擂茶
擂茶的制作方法是将茶叶和一些配料放入研钵中,捣成粉,然后加入开水冲泡。闽西北民间擂茶是将茶叶和适量芝麻放入特制的陶罐中,用茶签磨成细粉,然后加入开水冲泡而成。广东揭阳、普宁一带客家人喝的客家擂茶,是将茶叶放入牙碗(一种吃擂茶的专用瓷碗)中,捣成粉,加入碾碎的熟茉莉花、芝麻、少许盐、香菜,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。推荐:中国六大茶类有哪些
湖南桃花源一带,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。将茶叶、生姜、生米放入臼内捣碎,然后煮开水饮用。若加点麻、细盐,味道更香更鲜美。趁热饮秦人擂茶,慢慢咽下。这样才能感受到“心潮澎湃,心旷神怡”。
潮汕功夫茶
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茶文化,以三人功夫茶闻名。功夫茶的技法十分讲究。茶具最好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釉茶杯。茶泡好后,三个茶杯呈丁字形摆放。倒茶时要以圆圈动作,俗称“关公巡城”。不能一杯接一杯地倒茶,要按杯数来回依次倒茶,以示对客人一视同仁。
三峡地区的沙壶茶
我国三峡地区的人们十分痴迷于砂壶茶。他们把洗净的小砂壶放在火边烘烤。待砂壶温热后,将茶叶放入其中,手捧砂壶在火上慢慢摇晃。待砂壶中的茶叶发出悦耳的香气时,便往砂壶中倒入开水,盖上壶盖,用小火煮三分钟以上,即可泡出砂壶茶。饮后五脏六腑舒畅,神清气爽。
广西梧州寄生茶
广西梧州出产一种用老茶树根茎叶制成的茶,称为寄生茶。相传这种茶是鸟叼着果实停留在桑树上吃时产生的。有些种子粘在山茶科、壳斗科树木的枝干或伤口上寄生,吸取树木的养分生长。
人们采集这种寄生虫的嫩叶,晒干后制成茶,这就是槲寄生茶。它的节、茎、枝、叶均可入药,可泡茶、煎汤、酿酒。它味苦甘,性平,不寒不热,有补肾养血的功效。制作槲寄生茶需将水煮沸40至50分钟,然后加糖即可饮用。如果能加点鸡蛋花就更好了。推荐:喝茶时搭配什么零食最好?
甘肃灿灿茶
灿灿茶是甘肃一些山区(天水市的陇南、通渭、会宁、定西、兰州、甘谷、武山一带)的传统小吃食品。喝灿灿茶时,将水倒入罐中放在炉子上煮沸,同时在炉边烤红枣。待罐中的水沸腾后,将茶叶、烤好的红枣、碎桂圆放入罐中。待茶叶被沸水多次溢出,也就是红枣、桂圆和茶叶的味道入水后,找一个杯子(喜欢甜饮料的人可以在杯子里放上冰糖),将开水倒入杯中,再向罐中加水,继续煮沸,边煮边喝,最好是在炉边烤个馒头,边喝边吃,十分过瘾。
中国各地饮茶文化: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茶俗
云南“龙虎斗茶”
滇西北深山老林中的纳西族,喜欢用陶锅以沸水煮茶叶,煮至浓稠,再将茶水倒入盛有酒的杯中与酒混合,有时还会加点辣椒,当地人称之为“龙虎斗茶”。喝上一杯龙虎斗茶,全身暖意融融。睡前喝上一杯,醒来神清气爽,精神饱满。
云南竹茶
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喜欢喝竹筒茶。他们将生茶装入特制的竹筒中,在火坑中炙烤、捣烂,直至茶叶饱满干燥,再将竹筒剖开,取出茶叶,用开水冲泡。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,又有清淡的竹香。
徽州茶碗
将茶叶、核桃碎、桂圆肉、红枣、冰糖等放入带盖碗中,加入开水,盖上盖子。客人进餐前一般要泡上带盖碗茶。倒茶时,要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碗盖,端上两碗,以示对客人的尊重。推荐:饮茶习俗从古至今的演变
苗奶奶茶
苗族妇女常用奶奶茶招待客人。奶奶茶的制作方法是:把去壳的南瓜子、葵花子、晒干切碎的樟树叶尖、切成细条的嫩姜放在一起,拌匀,装进容器里备用。喝茶时,放一些在杯中,再用煮好的茶汤冲泡,边喝边用茶匙舀取。这种茶就叫奶奶茶。
白族三道茶
Yunnan的Bai人喜欢喝三道菜的茶,并用不同的成分酿造了三次,可以将其作为苦味,首先是苦味,第二个茶点是较低的茶点。强烈的茶汁并将其倒入杯子中,以饮用。
第二茶是甜茶,用年轻的茶叶,核桃粒,烤牛奶迷,糖果糖果或沸腾的茶是甜茶,因此被称为甜茶。被称为回味茶。
三杯茶代表了生活的起伏,在跌宕起伏之后,跌宕起伏之后,这非常令人难忘,反映了白人对生活哲学的理解。
藏族黄油茶
藏族特别喜欢喝黄油茶的陪伴是粉碎茶叶,将它们煮沸,用竹筛倒出茶残留物,然后将茶汁带入桶中,然后用黄油和盐不断搅拌,然后用茶点将茶点放入茶中,然后将其放入茶中,然后将其放入茶点上,然后将其放入锅中,然后将其放入锅中,然后将其放入一个锅中,然后将其放入一个锅中,然后将其放入一个锅中,然后将其放入茶水中。还必须添加高端黄油茶,并用炸的花生,核桃仁或糖和鸡蛋添加茶。